
小石潭记说课稿
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,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,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说课稿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小石潭记说课稿1各位领导,各位专家,各位评委,各位老师:
上午好!
我说课的题目是《小石潭记》,它是苏教版八年级(上)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。下面,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。
一、教材分析
《小石潭记》是柳宗元“永州八记”中的第四篇,全文不足二百字,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、游览、返回的全过程,描写细致,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。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,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。教材入选这篇文章,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,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,提高审美情趣。
二、素质教育教学目标
知识与能力目标: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,能借助工具书、注释疏通文义,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,借景抒情的写法。
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:理解作者失意被贬,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;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,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。
三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
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,其中抓住景物特点,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,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。本文语言表达含蓄,寓意深刻,对八年级学生来说,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,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。
四、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
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,也是最基本的任务,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。主要采用诵读法、质疑法和讨论法。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。
五、说教学过程
1、导入(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。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)
设计意图: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。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。
2、整体感知走近《小石潭记》
朗读读清文章线索;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。
赏读描绘一幅美景。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,
设计意图:我设计这一环节,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,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,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。达到美育的目的。
3、与柳宗元同游
再读课文,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
1)投影问题,引导学生思考:(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)
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,它们有什么特点?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?
设计意图:(小组合作讨论,教师引导总结)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
4、体会感情,与柳宗元对话
精读感悟,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
1)深入探究,走进柳宗元(向学生质疑:前文的“乐”,后文的“忧”一乐一忧,为何?)
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?面对如此优美景色,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,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?
设计意图:作为一个贬官,柳宗元以“戴罪”之身遍游永州八景,他是人在景中,情在心中。“闻水声”固然能使作者“心乐之”,游鱼的“往来翕忽”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,但是,作者的身份和处境,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。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,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《天净沙.秋思》中的景“小桥流水人家”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。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,心情的猛然触动,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,所以他有“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”的感慨。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。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,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,这就是寓情于景,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。
2)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,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: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,仿佛置身其境。如果你也坐在潭边,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?请以“柳宗元,我想对你说”,与柳宗元对话。
意图:设计这一环节,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,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。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。
5、师生共同总结:(谈收获)
1、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,掌握了哪些知识?
设计意图: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。
6、课外作业:(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)
1、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,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。
设计意图: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,在积累中运用。提高鉴赏能力,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。
六、板书设计
板书是在学生探究、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,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;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,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。
七、反思
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:分析文章重点时,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。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,第二段对“潭中鱼可百许头”中“头”字的探讨,鱼的量词怎么能用“头”呢?引导学生用“条”、“尾”、等量词,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。得出用“头”字,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,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。又思第三段对“犬牙”一词也进行质疑,为何不用“猪牙”,或“猫牙”呢?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“岸势”最为形象。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。
通过揣摩、探讨与分析思考,学生对移步换景,特写镜头,侧面描写,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。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。
不足之处: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。
小石潭记说课稿2各位评委、老师:
早上好!
我是新登镇中学的XXX。
我说课的题目是《小石潭记》,它是人教版八年级(下)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。下面,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。
教材的地位和作用
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。《小石潭记》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“永州八记”中的第四篇。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,着意渲染它的寂寞、凄寒、幽怆的气氛,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、凄怆的情感。全文不足200字,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、游览、返回的全过程,描写生动、细致,充满诗情画意。
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,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,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,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,提高审美情趣,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。
教学目标及重点、难点的设定
根据新课标提出的“阅读浅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……此处隐藏17594个字……性阅读。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、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,提高阅读质量。同时,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。
6、课堂小结
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,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。
读准字音,吐字清晰,声音洪亮;
正确读原文: 读出节奏,停顿正确;
会读文章: 读出语气,读出感情。
读相关材料: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文史常识
疏通文意:猜、看、查
理解文意:结合背景,原文中找依据
7、 课外作业
1、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: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游潭之人
2、课外阅读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与本文对比,从写景特色、思想感情角度对比。
设计意图: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,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。设计第二题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景特色,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。
小石潭记说课稿9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《小石潭记》。接下来我将从教材、教学思想、教法学法、教学过程和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。
一、教材分析
1、教材的地位和作用:《小石潭记》是八年级上册四单元“江山多娇”中的一篇山水游记。是柳宗元“永州八记”中的第四篇。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,着意渲染它的寂寞、凄寒、幽怆的气氛,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、凄怆的情感。全文不足200字,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、游览的全过程,描写生动、细致,充满诗情画意。入选这篇文章,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,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,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,提高审美情趣,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。
2、学情分析:学生们在初一已经接触过一些写山水风景的文言文,比如《三峡》,对于写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,但是毕竟只读过一半篇,像这样寓情于景,内涵较为深刻的文言文还是第一次接触,所以从阅读的方法,和阅读的深度来说都还达不到应有程度。
3、教学目标: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,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,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。有意识地在积累、感悟和运用中,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。针对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,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:
1、知识与能力:学习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。把握小石潭的特点。学习文章抓住特点写景,寓情于景的写法。
2、过程与方法:通过欣赏文章内容,概括小石潭特点。通过推敲,揣摩文字,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。
3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,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,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。
教学重点:学习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。学习文章抓住特点写景,寓情于景的写法。
教学难点: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,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。
二、教学思想:
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:“围绕目标,引导阅读,探究研讨,深入浅出”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,提出问题不断引导,鼓励学生合作探究,展示交流,教师在其中担引导、归纳、点评的任务,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。接下来分析教法学法。首先看学法。
三、教学方法和手段
(1)学法新课标提出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”。对于初中生来说,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,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。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贯穿,引导学生合作探究,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。
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:
1、尝试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读文学作品,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。
2、利用合作、讨论、探究的方法,与作者同游,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、借景抒情的写法。
3、结合背景资料,知人论世,理解作品主题。
(2)教法新课标指出“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思考”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,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,我首先注重问题的设计,引入式的问题,过渡式的问题,启发式的问题,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。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主线,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。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、教材特点,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:诵读法、合作讨论法、提问法、练习法等。
(3)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。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
1、导入新课:以柳宗元的《江雪》导入新课。这首诗的意境与课文的意境一致,从这首诗入手,能够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风格,自然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。
2、走近文本,与柳宗元同游这一环节理清文章思路,明确文章描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。学习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景物的方法。从第一段入手,找出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,之后理清游踪,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。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。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要点。
3、品味文本,赏小石潭美景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
(一)趣味欣赏课文,把握写景特点。从文中画出写景的句子来读一读,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。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上个环节找出具体景物的基础上,把握景物的特点,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。
(二)赏析写景名句,把握写景方法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写景的句子中,最生动的拿出来进行赏析。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,赏析写景的句子。教师给予提示。学生讨论合作,明确写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。以上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,不断深入,从找出景物,到明确景物特点,再到学习写景方法。
4、深入文本,与柳宗元对话从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,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,先找到文中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,“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”再来追溯它的原因,通过补充有关资料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,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。因为这个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。必须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处境。从而明白写小石潭的美景为的就是抒发他内心的感受。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。
五、拓展延伸,体悟圣贤情怀补充张岱《湖心亭看雪》、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、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。
从类似的作品中去加深体会,感受古代圣贤的情怀,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。尤其是最后找的这个词是特别能书写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。
六、结束语
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本课。
五、反思文言文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太大,学生学起来没兴趣,尤其是游记类的散文,没有可感的故事情节,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,对景物的描写有比较吝啬笔墨。所以说首先要把他们带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,用一篇已经学过的诗为切入点,先使学生对文章对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认识。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。对文本的分析是循序渐进,由易到难,先找出景物,再概括景物特点,再分析写法,再思考写景与抒情的关系。思路比较清晰。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,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,比如读的问题,读的少。其次是不是该添加一些图片进来,因为时间有限,我都考虑是不是把移步换景这个环节去掉,总每节课都有许多困惑,还请老师们多提意见。我的说课结束,谢谢大家。